作者:朱香記(富書籤約作者),轉載請加微信fushunamei 01 最近朋友圈都在曬18歲,看到一些朋友的18歲和現在的變化,確實從小的家庭閲讀條件太重要了。 從小飽讀詩書,有良好閲讀條件的人,在成年後大多都發展得很好。 即使可能中途遭遇波折,但是最終回到正軌以後會比沒有閲讀條件的人要更容易獲得成功。 高曉松也是少時的飽讀詩書給了他比常人更容易成功的條件。 高曉松出身於書香世家,爺爺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爸爸是清華大學教授,母親則是著名的建築學家,同時也是梁思成的學生。 高曉松曾在《魚羊野史》中提到過:
從小有這樣的讀書環境,高曉松自然就有了飽讀詩書的條件,也給他養成了良好的閲讀習慣。 他説,閲讀是一種生活習慣。對自己而言,讀書就像吃飯,不是一種追求,也沒有太多的意義,“就是一種正常的生活”。 高曉松從小讀了許多書,學習成績也很優秀,後來考上清華,因為想要追逐音樂夢想退了學。 然後在各地流浪,做音樂,雖然在民謠音樂上,他的成就很高,但在家中,卻被認為不務正業。 而做音樂的那些年,沒人覺得他是一個文化底藴很深厚的人,定位只是一個音樂才子。 後來他醉駕入獄,重拾書本,在獄中讀書、寫詩、翻譯、創作劇本……出獄後做文化節目,因為厚實的文化積累,他從音樂人成功轉型為文化人。 知書上有一位網友是這樣評價高曉松的:“肚子裏有墨水的人氣質和普通人不一樣,這個事實好像是公認的。所以雖然高曉松是個胖子,是個不太好看的胖子,但是他看上去總是不讓人討厭的。” 這個不讓人討厭的胖子,知識已經像他的呼吸一樣,吐納之間,可見他的氣質和涵養。 儘管高曉松也走了很多彎路,但是因為從小豐富的閲讀和積累,又成為了另一個領域的楚翹。 02 我的朋友嘉怡,父親是位大學老師,家裏有很多藏書。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在我們那個三線城市,大多數孩子還只見過路邊攤的連環畫,嘉怡已經看過四大名著和很多世界名著了。 有的是自己好奇看的,有的是父親強迫看的。 嘉怡父親雖然是大學老師,但對教育遵循的是傳統方法,對嘉怡很嚴厲。要求她飽讀四書五經,學業要刻苦。 所以夥伴們在樓下歡樂玩遊戲的時候,嘉怡被要求在家裏背詩,中學的時候家裏貼滿了各種單詞、詩句。 父親常常會抽查嘉怡的古文背誦情況,一旦沒有達到要求,便會用戒尺打嘉怡。 因此嘉怡很怕父親,但也因為父親的嚴厲而讀進了很多書。 但是物極必反,父親的嚴苛讓嘉怡反感,反而更向往自由和放縱的生活,初三的時候,嘉怡早戀了,而且是和學校裏的小霸王。 周圍都是小混混同學,放學了嘉怡就和小混混們瘋玩,學習一瀉千里,父母很着急。 但十六七歲的少女,打是不能打了,請老師壓制,父母嚴教,各種招都用上了,但嘉怡的逆反更嚴重了。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三年。 直到高三上學期,嘉怡喜歡上畫畫,於是父親給嘉怡找了位名師,在老師的引導下,嘉怡的生活開始走回正軌,考了一所藝術院校。 雖然沒有達到父親的要求,但也算沒有誤入歧途。 後來,嘉怡做了一位紀錄片導演,在工作中,從小飽讀詩書的優勢開始顯現: 她對拍攝對象的洞察力非常強,對選題的把握也很敏鋭,拍攝的視角也很深刻,工作沒幾年就獲得了很多獎項。 因為從小熟讀紅樓夢,嘉怡很喜歡《紅樓夢》,她去參加了本地的紅樓夢研究協會。 因為對書的熟悉和深刻理解,發表了一些相關文章,她還當上了紅協會的副會長。 她現在雖然還是不認可父親對她的嚴苛,但很感激從小父親給她提供的閲讀條件,以及給她的文化薰陶。 因為她從小的文化底藴,她學東西很快,在成年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得心應手。 如果沒有當初的飽讀詩書,她不會如此輕鬆地駕馭目前的工作和愛好。 儘管中間走了一些彎路,深厚的文化底藴給了她強大的世界觀,以及看世界的能力。正是這樣的能力讓她回看自己的人生時,悟出更深刻的道理,不會誤入歧途,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駕馭更好的人生。 03 從小沒有良好閲讀環境卻很勤奮的人,會成功,可是這中間要付出的勤奮和努力會更艱辛一些。 我的大學同學文傑,來自一個小縣城,父母都是普通工人。 從小家裏的書就只有教科書和課外輔導書,到了高中才有機會看到一些名著,是因為學校要求家長買才有的。 他非常勤奮地讀書,但是時間太少了,他的課外閲讀時間並不多。 縣城的高考生,更多時間是用來和各種練習題奮鬥。好在他的勤奮有回報,他考入了省裏的重點大學。 進入大學,有了豐富的閲讀資源,在圖書館裏,他發現了廣闊的閲讀天地,只要有空就會泡在圖書館裏,讀一天還要抱一堆書回去。 就在那幾年,他終於讀到了《家》《春》《秋》,讀到了張愛玲,還有《百年孤獨》《少年維特的煩惱》《戰爭與和平》…… 而這些書,我的朋友嘉怡在小學和中學就已經讀完了。 就像去年北京的文科高考狀元,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父母是外交官,生活在北京這樣的城市,從小視野大,見的多,確實比其他孩子有更好的條件。 加上從小父母給自己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塑造好的性格,都是潛移默化的,因此基礎比較牢靠,最後就水到渠成。 這樣的孩子也是從小就有良好的閲讀環境的。 勤奮的文傑畢業以後到了一家報社做記者,跑文化口。 做文化記者,自然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一開始,靠在大學的勤奮讀書,文傑還能應付。 慢慢地開始發現自己的文化深度不夠,在做採訪選題的時候,總是很淺。 而那些從小飽讀詩書的同事則能很輕鬆地挖掘出有深度的內容,和採訪對象之間的交流也是遊刃有餘。 為了提高自己,文傑所有業餘時間都用來學習了,在同事們下班喝酒聚會的時候,他在大量閲讀各種書籍,文、史、哲、經濟類,還報名上了很多課程。 就這樣,幾年後,他也成為了“名記”,可是和同學們聊起來,他不無感傷,“如果年少的時候有閲讀條件,他的成功不會那麼艱辛”。 04 美國著名閲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曾做過一項實際調查。 採訪了男子,這30位男子的出身相似,都是來自工人家庭,但長大之後,30位男子的發展差異很大,有15位成為了大學教授,另外15位仍是工人。 對這30人做了深度訪談之後,吉姆·崔利斯發現他們的發展產生如此大的差異,是童年時父母在閲讀方面給他們的影響不一樣。 這15名教授中,有12人在小時候父母給他們讀書或者講故事;而在另外那15名工人中,只有4個人的父母給他們讀書或者講故事。 這15名教授中,有14個人小時候家中有很多圖書或者其他印刷品,而另外15個工人中,只有4個人家中有藏書。 這15名教授中,12人的母親和13名的父親經常讀書;而另外15個工人中,只有4個人的父親和6個人的母親經常讀書。 這15名教授中,全部受到大人在閲讀上的鼓勵;而這15名工人中,只有3個人經常在閲讀上受到鼓勵。 如今人人都知道閲讀的重要性,可是在少年時能夠讀到一些好書,甚至飽讀詩書,形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會對成年後的影響如此之大,讓人很意外。 那些輕易就獲得成功的人,就像嘉怡也承認,正是童年時能有機會接觸良好的書籍讓她能更輕鬆地駕馭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高曉松的成功更是典型的少時良好條件讓他輕鬆駕馭不同的領域,成為業中楚翹。 05 董卿的文學修養也令人大開眼界,董卿是真正地感受到閲讀給自己帶來的好處。 她説:“一定要教會孩子的就是閲讀的習慣,這是最起碼的一點。” 董卿的文學修養離不開父母的培養,父母都畢業於復旦大學。 從識字起,父親就讓她每天抄成語和古詩,並且大聲朗讀背誦下來,稍大一點又開始抄寫古文。 每年寒暑假,父母會給董卿開列名著書單,中華文化自小就滲進其骨子裏,也養成了董卿愛讀書的習慣,直到現在董卿還保持每天睡前讀書1小時的習慣,幾乎雷打不動。 而事實上,讓他們成功的不僅僅是閲讀本身,還有就是當閲讀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那些深厚的知識底藴會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你會發覺這世界上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這就等於掌握了某種事物的變化、趨勢及規律,從而類推瞭解同類其他事物的變化、趨勢及規律。 也就是有了觸類旁通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掌握很多技能就容易多了。 而半路讀書的人,本身在時間上就落後一步,形成通識能力的步伐就晚了,因此成功會更不容易一些。 但是,只要願意去跨出這一步,願意去學習,那麼成功是早晚的事。 作者簡介:朱香記,富書籤約作者,兩個孩子的媽媽,和孩子一起玩着長大。用心生活,努力思考,盡力學習,用力去做一個最好的自己,也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榜樣。 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