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歸處,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捲雲舒。 很多人都知道,王維開創了盛唐的山水田園詩派。 但卻不知道,他還是文人畫的開山之祖。 在蘇軾的眼中,連號稱“畫聖”的吳道子,都比不上王維。 所謂的文人畫,就是把自己的內心世界畫出來。 正如王維的《江干雪霽圖》,雪、屋、樹、人、山、水,簡筆勾勒。 顯得無比干淨、通透。 在他的畫中投影出來的,是一個妥妥的佛系中年人。 ▲《江干雪霽圖》局部 (圖來源 | 網絡) 01 但沒有誰,天生就是佛系的。 年輕時的王維,是個有夢想的熱血青年。 父親早死,作為家中長子的他,想要揚名立萬、光宗耀祖,為父親爭一口氣。 所以15歲的他,孤身一人來到了長安城。 然後,很輕易地就成為了長安城的主角。 這跟他的出身有關。 他的父親來自太原王氏,母親來自清河崔氏,這兩個家族是唐朝最有名的七個大家族之二。 家族的人脈,早已為王維鋪好了一條成為主角的路。 只要王維不是一個廢柴,出名這件事就是區區小事。 更何況,他還是個天才少年。 15歲剛到長安城的時候,他的一句詩就已經驚豔了帝都的大人們: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 連後來的李白,都借鑑了這句詩。 ▲《使至塞上》詩畫 (圖來源 | 網絡) 17歲那年的重陽節,王維更寫了一首千古絕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9歲成為京兆府科舉考試第一,21歲又當了狀元。 “王維”這個名字,整座長安城都記住了。 長安城的貴人們,以邀請他到府裏作客為榮。 大唐第一歌手李龜年,都愛唱他譜的曲。 這一年,李白還在蜀中當揹包客,杜甫還是個上樹摘棗的小屁孩。 這一年,王維意氣風發。 ▲王維詩意 作者:王赫赫(圖來源 | 雅昌畫廊) 02 被命運慣壞的孩子,很快就遭受到了現實的毒打。 憑藉着長安城頂流的能量,王維當上了掌管皇家禮樂的太樂丞。 這是最符合王維心意的職位。 除開皇帝偶爾有什麼典禮,王維平時其實很閒。 每天做的事情,不外乎研究一下音律,看看太樂署裏的藝人們表演。 但少年得志的王維,卻因為自己的自大,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有一次,王維手下的一個人不知道是不是腦子燒壞了,竟然搞了個黃色的舞獅來表演。 這表演的人蠢也就算了,一旁看着的王維竟然也看了個不亦樂乎。 黃色,可是皇家才能用的顏色,別人用那就是“僭越”。 在皇帝看來,今天是黃獅子,明天就敢黃龍,後天就敢“黃袍加身”。 所以這在當時,就是一條大罪。 ▲王維(圖來源 | 有書) 王維以為,自己是長安城第一紅人,皇帝也會給他幾分面子。 但現實卻比他想象得要無情的多。 事情傳到了皇帝的耳朵裏,剛剛當上太樂丞,屁股都還沒做坐熱的王維,就被一擼到底,被趕到了山東濟洲當了個司庫參軍。 這個官職,説不好聽點就叫“倉庫管理員”。 長安城第一紅人王維同學,瞬間就從天堂掉到了地獄。 03 有的人,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有的人,卻會乾脆睡一覺。 從繁華都市長安城,去到千里之外的小城市濟州,當的還是一個倉庫管理員。 換個人來,心裏可能都難受得不行。 最起碼,總得想辦法運作一番,重返京城吧。 身靠大家族,回京對王維來説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王維國畫 (圖來源 | 網絡) 但王維,竟然在濟州一待就待了四年多。 怎麼着,當倉庫管理員還能當上癮? 看看王維這段時間都在幹嘛: 《濟上四賢詠三首》 這是去拜訪濟州當地名士時寫的。 《濟州過趙叟家宴》 這是去喝趙家的喜酒時寫的。 《贈東嶽焦鍊師》《贈東嶽張鍊師》 這是去找山上的煉丹師時寫的。 《寄崇梵僧》 這是去寺廟見僧人寫的。 《贈東嶽焦鍊師》 這是去道觀見道士寫的。 《和使君五郎西樓望遠思歸》 這是和濟州的市長一起旅遊時寫的。 ...... 好傢伙! 僧人、道士、煉丹士、名士,濟州這地界,怕是就沒有你王倉管不認識的人! 合着別人眼中的貶謫,在你這成了公費旅遊? 長安城的那個夢想作出一番事業的主角王維,怎麼就淪落到這種地步了? 或許這首當時他寫的詩可以給我們一個答案: 楚國有狂夫,茫然無心想。 散發不冠帶,行歌南陌上。 孔丘與之言,仁義莫能獎。 未嘗肯問天,何事須擊壤。 復笑采薇人,胡為乃長往。 這狂夫,可不就是王維自己嘛。 第一次離開大城市,離開所有人的期望,第一次體會到真正的自由。 曾經的束縛,曾經的夢想,又何足掛齒呢。 開始步入中年的王維,第一次體會到了“佛系”的快樂。 ▲王維國畫 (圖來源 | 網絡) 04 那時候,王維以為的“佛系”,是放縱自己,不顧一切。 他以為,自己是一個對任何事情都毫不在乎的人。 直到,他開始品嚐“失去”的滋味。 三十一歲的王維,失去了自己的妻子。 王維有多愛他的妻子? 他自己沒寫,所以我們不能直接得出結論。 史書也只留下一句——“喪妻不娶,孤居三十年”。 ▲天地不仁,妻子盡喪 (圖來源 | 網絡) 要知道,對一個古代男子來説,再娶、納妾,甚至嫖娼都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無論是同時代的李白,還是後來寫過“十年生死兩茫茫”的蘇軾,他們身邊都不止一個女人。 甚至是身為女子的李清照,寫下了“綠肥紅瘦”的無盡相思,還是嘗試着再找了個人。 唯獨王維,終身不再娶。 這已經足以説明一切。 ▲孟浩然畫像 (圖來源 | 網絡) 四十歲,王維失去了自己的至交——孟浩然。 這個在長安城相識的落第才子,後來與他並稱“王孟”,一同成為山水田園派詩人的扛把子。 他們一見如故,“臭味相投”。 長安臨別之際,兩人都送了對方一首詩,卻不知道,終成永別。 他路過襄陽的時候,得知孟浩然的死訊,便對着漢江,大哭着寫了《哭孟浩然》。 到了下一站,他又想起往昔長安城的種種交集,再次聲淚涕下地畫下了孟浩然的畫像。 他實在放不下這個曾經一起喝酒的老孟。 原來,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 原來,佛系,並不是不在乎,並不是放下一切。 把在乎的放在心上,把不在乎的拋諸腦後,才是真正的佛系。 ▲王維國畫 (圖來源 | 網絡) 05 中年王維,開始想一個問題:我究竟在乎什麼? 這段時間,他時而為官,時而退隱。 終於在五十六歲這一年,他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那是安史之亂的時候,皇帝帶着大批人離開,卻留下了一城的平民。 已經五十六歲的王維,只在城外隱居,也沒有離開。 叛軍卻還是抓住了王維,想讓他在偽朝當個官。 按照很多人的看法,這種時候,要麼痛罵一頓叛軍,然後慷慨就義。 要麼,乾脆就從了(當然,這就是唐奸了)。 王維的選擇是“裝病”——他吃了瀉藥,把自己搞殘了。 但叛軍竟然這都沒放過他,把他關着的同時,硬塞給他一個官。 平亂之後,皇帝開始秋後算賬了,王維也在名單上——你沒有為國捐軀,那就是叛徒。 如果王維在被困的時候,寫過一首表忠心的詩。 如果不是他的弟弟,在戰亂中立了大功,願意削職來保他。 王維可能早就死了。 ▲《輞川圖》(局部),傳為王維創作 我本將心待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這一刻,王維想明白了。 他不適合待在朝堂,待在人心紛亂的俗世中。 他的歸宿,是輞川的山水。 他回到了自己在輞川置下的別墅,過上了最煙火氣的生活。 在山林之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雨後的夜晚,“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在他的詩中,我們能看到,他對那幾畝山林由衷的熱愛。 看到他在找到答案後的釋然,與平靜。 所謂佛系,不過是放下與拾起。 放下那些讓你煩惱的,拾起那些讓你快樂的。 ▲王維草書 作者:沈鵬(圖來源 | 雅昌畫廊) 06 王維,不像李白那般仙氣,也不是杜甫那樣的聖人。 如同世間大多數人那樣,他只不過是一個佛系中年。 放下那些強加己身的,不必要的追求、慾望。 放下那些不值得自己在乎的人、事、物。 在乎自己,在乎自己的愛人,在乎自己的朋友。 找到自己的歸處,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捲雲舒。 或許,這就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王維晚年的作品《渭川田家》 (圖來源 | 網絡) 《王維傳》於金蘭 《文化縱橫| 王維初隱終南探祕 》西安晚報 《年譜 · 王維 | 十項全贏總冠軍,大唐僅此一人》菊齋 《集異記·王維》薛用弱 *圖:圖片(包括封面)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今日作者/ |
|